核医学科如何建设?这份标准规范可供参考~
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科技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至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每个县建设一个核医学科,实现“一县一科”。按照此要求,全国约有3000家医院需要建立核医学科。此前制定的核医学科准入、科室管理及建设等文件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亟待更新。目前,国内也缺乏专门的核医学科(室)建设标准,不利于“一县一科”目标的实现。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为更好地发挥专业学会的引领指导作用,组织专家围绕核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讨,结合国家现有政策与实际,参照GBZ 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和HJ 1188-2021《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及发表在《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的《核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2021版)》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与建议,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和依从性,制定了团体标准《核医学科建设规范》(T/CIRA 36一2022)。
该标准于2022年12月29日通过中国同位素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团体标准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范围、术语定义、人员配置、场地规划以及诊疗项目的设置等问题都做了详尽的安排。
团体标准《核医学科建设规范》(T/CIRA 36一2022)规定了医院核医学科的准入和诊疗项目开展标准、人员配置和场地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要求,以及放射防护要求等。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院核医学科的准入和诊疗项目开展标准、人员配置、场地建设和放射防护等,其他医疗机构可作为参考规范。
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是2002年发布实施的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01.
诊疗项目
诊断核医学分为体内诊断(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核素功能测定)和体外诊断(包括体外放射分析和其他体外分析),治疗主要是通过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治疗、外照射治疗、介入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在医学科的诊疗项目建设上,应根据医院的等级规模,可按照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设置,核医学科规划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诊疗项目的开展等也要以医院等级和工作实际需要为依据。
02.
基本准入标准
医疗机构须取得相关许可,方可开展相应的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工作,核医学科需要安全许可证、放射医疗工作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三证齐全才能真正开展工作。
03.
二级医院核医学科诊疗项目标准
二级医院核医学科诊疗项目设置要求包括单光子显像,宜包括如下项目,其中单光子显像为必须设置项目。
单光子显像(如γ相机、SPECT和/或SPECT/CT):开展全身骨骼显像、甲状腺显像、心肌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等。
功能测定:甲状腺摄碘[131I]率测定等。
体外分析:体外放射分析、其他相关的非放射性体外分析(至少包括甲状腺激素和抗体、肿瘤标志物的系列检测)。
核素治疗:核素内照射和外照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
拓展项目:PET和/或PET/CT,开展18F-FDG的全身显像、心脏或神经显像等。
04.
三级医院核医学科诊疗项目标准
三级医院核医学科诊疗项目设置要求包括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宜包括如下项目,其中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为必须设置项目。
单光子显像(如γ相机、SPECT和/或SPECT/CT):开展骨显像、甲状腺显像、心肌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等。
正电子显像(如PET和/或PET/CT):开展18F-FDG和/或非18F-FDG的全身显像、心脏或神经显像等。
功能测定:甲状腺摄碘[131I]率测定等。
体外分析:体外放射分析、其他相关的非放射性体外分析(至少包括甲状腺激素和抗体、肿瘤标志物的系列检测)。
核素治疗:核素内照射和外照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等。
拓展项目:PET/MR,开展18F-FDG和/或非18F-FDG的全身显像、心脏或神经显像等。核医学介入诊疗,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核医学科人员准入基本标准。应具有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和相应执业资质证书。

01.
核医学科人员配置类型
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技术人员、护士,还应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可配置物理师、化学师和研究人员等,相应工作人员应具有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和相应执业资质证书。
02.
单光子显像人员配置
二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1名为中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1名从事核医学显像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三级医院
医师按照每台SPECT(SPECT/CT)配备不少于2人。其中1名至少为3年以上中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3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1名至少从事核医学显像工作3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03.
正电子显像人员配置
二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3人。其中1名至少为副高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5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1名至少从事核医学显像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三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3人(可由单光子显像医师兼任)。其中1名至少为副高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5年(含)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配备PET/MR者,从事MRI工作5年(含)以上或从事核医学工作不少于3年。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可由单光子显像技术人员兼任)。其中1名至少从事核医学显像工作5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配备PET/MR者,从事MRI工作5年(含)以上者或从事核医学工作不少于3年。
护士不少于1人(可由单光子显像护士兼任)。其中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04.
放射性核素治疗人员配置
二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1人(根据治疗患者量和病床数而定,可由显像医师兼任)。其中1名至少为中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3年或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1人(可由显像护士兼任)。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三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2人(根据治疗患者数量和病床数而定,可由显像医师兼任)。其中1名至少为中级职称,从事核医学工作5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可由显像技术人员兼任)。负责放射性药物的保管、分装并按照医嘱给病人服药。
护士不少于1人(可由显像护士兼任)。其中至少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上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05.
体外分析人员配置
二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1人(可由显像医师兼任)。从事核医学/检验或临床医学工作2年(含)以上或在二级甲等以上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可由显像技术人员兼任)不少于1人。其中1名至少从事核医学或检验工作1年以上或在二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1人。显像组在此岗位兼职者,需同时满足体外分析培训的条件。独立从事体外分析者,在二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三级医院
医师不少于1人(可由显像医师兼任)。从事核医学/检验或者临床医学工作3年(含)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可由显像的技术人员兼任)。其中1名至少从事核医学或者检验工作1年以上或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半年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护士不少于2人(可和显像组护士互兼)。在此岗位兼职者,需同时满足进行体外分析工作的基本要求。独立从事体外分析者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不少于3个月,或具有专业培训结业证书。
06.
生产正电子药物人员配置
生产正电子药物人员配置总数不少于2人。
放射性药物合成人员不少于1人。具有化学师上岗证,同时具有放射性药物合成工作经验,独立完成18F-FDG合成不少于50批次。
质量控制人员不少于1人(可由药物合成人员兼任,人员总数不得少于2人)。具有化学师上岗证,同时具有放射性药物合成工作经验,独立完成18F-FDG合成不少于50批次、独立完成质量控制不少于50批次。
物理师不少于1人(可由药物合成人员兼任,人员总数不得少于2人)。具有物理师上岗证,熟悉加速器的性能和放射性核素生产流程;具有独立操作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的经历以及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独立完成18F生产不少于50批次。
来源:筑医台资讯